高速搅拌机|变频高速搅拌机|高速分散搅拌机-开云电竞官网登录
高速搅拌机源头制造开云电竞官网登录搅拌机
全国咨询热线:136-6889-0901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常见百科

开云电竞官网登录:大冶“全链条”打造国家绿氢示范高地

时间:2025-11-19 17:28:55 作者: 开云电竞官网登录

开云电竞app:

  

大冶“全链条”打造国家绿氢示范高地

  大冶东综合能源站—全省首个集加氢、加油、充电于一体的“近零碳”综合能源站,全省县域首条氢能公交线路投入运营。

  大冶氢能创新科技园智慧管控平台是大冶氢能全产业链的“数字大脑”,可实时监测制氢、储运、应用各环节数据。

  10月30日,大冶举办氢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产业推介会。专家学者、业界精英、企业代表等百余人齐聚,共话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。

  近年来,大冶紧扣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围绕“全链条育产业、全领域拓场景、全方位强支撑”,打造以绿色制氢、岩洞储氢、氢站成网、应用示范、创新赋能的“制、储、运、加、用、研”一体化氢能全产业链,推动氢能产业从无到有、聚链成势,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, 开启能源转型新篇章。

  在大冶金湖街道姜桥制氢工厂3号厂房内,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金属外壳泛起幽蓝光泽,纯度99.999%的氢气顺着管道奔涌而出。

  这一幕,是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氢能项目——“绿电绿氢制储运加用研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”常态化运行的状态。。

  作为大冶市氢能项目核心工程,姜桥制氢工厂采用“碱性电解槽+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”双工艺:前者可控功率30%-110%,适合稳定运行;后者5%-110%灵活调节,完美匹配光伏电力的波动性。两种技术叠加,制氢环节不仅能耗直降15%,且“零碱液排放、零废水污染”。

  大冶绿氢的“绿”,根源在“电”。制氢工厂旁的一片废弃矿山被改造成光伏场,预计年发电2000万度,直供制氢车间。从电解槽功率调节到氢气纯化,全流程由智能系统监控。

  这种光伏产生的太阳能发电,是全国首个采用矿坑制氢、氢储能、氢发电闭环系统,能将绿氢成本降到低于国际水平。制氢工厂满负荷运行年产绿氢约1500吨,日制氢能力可达3—4吨,满足250台公交车或100台矿用设备用氢需求。

  大冶市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,通过这一创新路径,持续不断地制备出成本更低、纯度更高的绿氢,一路引领未来产业快速扩张,成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关键抓手。

  制氢不易,储氢更难。氢气密度小、易泄漏、易燃易爆,传统高压罐储运成本高、安全性低,如何安全高效储氢成为大冶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重要课题。依托废弃矿山资源,大冶将解决方案藏进了山体深处——在姜桥制氢工厂的岩穴中,建设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,探索岩穴深地储氢的路径。

  今年10月,大冶深地氢储能系统中试项目入选国家第一批能源领域氢能试点。作为国内首个岩洞储氢科研中试项目,其核心是从矿山山脚垂直向内挖掘92米,打造一个长30米、直径5米的圆柱形储氢硐室。硐室可承受10兆帕压力,相当于1000米水深压力,是常见高压罐承压能力的3倍,能储存5万标方氢气。中试项目建成后,依托光伏发电系统、水电解制氢与岩洞储氢设施的协同运行,预计每年可减少约12万吨碳排放。

  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杨春和院士团队全程指导,集成了地质稳定性分析、氢泄漏实时监测、风险预警等多项技术,解决了岩穴储氢的关键技术难题,助力国内岩穴储氢实现从“0”到“1”的突破。

  大冶水平隧洞式岩洞氢储能系统入选国家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,于今年现场安装第一批罐体。届时,大冶将形成“光伏制氢—高压罐暂储—岩洞长储”的立体储氢体系。

  杨春和院士说,该项目是打造国内矿场“全环节应用、一体化运行”氢能产业链的重要一环。

  氢能的价值,最终要落在“用”上。在大冶东综合能源站,蓝白相间的加氢机与充电桩、加油枪一字排开。公交司机甘海军一如往常将车停靠加氢机旁,熟练地将加氢枪插入氢能公交的加氢口,加氢机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加氢量、压力等数据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快速、平稳,10分钟不到,就“喂饱”了车辆。

  “一分钟最高可以加7.2公斤氢气,满容量18公斤的氢气,足以支撑其续航200多公里,速度比起加油一点不差。”甘海军指着身后的氢能公交表示,加氢站的每公斤氢气只要25元,比燃油成本还低30%。

  低运氢成本让氢能快速“下沉”,目前城区拥有12台氢能公交车、16台冷链运输车、5台氢能渣土车、7台商用氢能物流车,每月消耗绿氢16吨左右,覆盖城市交通、矿山运输、民生保障等多领域。

  过去烧煤的冶炼炉,未来可用氢气“淬炼”——燃气掺氢,燃烧效率提高10%,热值达普通燃气的3倍。

  企业还能够最终靠使用大冶绿氢降低碳排放,从而申请“绿证”(绿色电力证书),在政策合规、品牌形象、成本优化等多维度受益……

  如今的大冶,已成为中国实施“双碳”战略的生动缩影、县域推进能源转型的重要窗口。

  大冶湖高新区氢能创新科技园里,数据中心大楼已建成,一楼大厅一块巨大数字屏正实时模拟氢能全产业链运行场景——电解槽电流、加氢站流量等数据动态跳动,这里将集聚氢能研发、装备制造企业。“搭建氢能产业智能管控平台,打通制氢、储氢、运氢、用氢各环节数据壁垒,通过算法优化生产调度、运输路线和应用场景匹配,让产业链运行更精准、更高效。”氢能项目建设指挥部副主任刘妍介绍,科技园内已有氢璞创能、重塑科技两家氢能装备企业达成入驻意向。

  政策的加持,让链上布局更有底气。去年10月,《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发布,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,推动湖北氢能强省建设,其中大冶氢能项目名列其中。

  大冶市委市政府则将氢能纳入“3+2+X”产业体系主攻方向,从土地出让、财政补贴、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“一揽子”扶持政策。

  目前,大冶氢能产业链已初步形成:上游制氢有光伏保障,中游储氢有岩洞支撑,下游用氢有公交、重卡等场景覆盖,创新链有高校院所赋能。

  氢能基建联成网。奥体大道和金山店两座综合能源站进入收尾阶段——加氢站数量增至3座,实现10公里内覆盖制氢与用氢场景。

  氢能应用更广泛。继公交、矿车氢能应用后,快速推进在交通运输、工业生产、储能等领域的氢能示范应用项目——氢能应用场景迈向“从点到线、从线到面”。

  今天的大冶,正以氢能这一绿色新质生产力为引擎,向新而行、向高而攀,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赛道上加速奔跑。

  10月30日,2025黄石(大冶)氢能产业高水平发展推介会在大冶举行,现场大冶湖未来产业(氢能)联合实验室揭牌,集中签约项目7个,总投资额达10.5亿元,为大冶氢能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  当天,该市发布16条措施,涉及该市氢能“制、储、运、加、用、研”全产业链,年产绿氢超500吨以及专门从事高压液(固)态氢存储等制氢、储氢环节企业,分别可获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用电补贴和新购置设备投资补贴。加氢站一年最多补300万元。而矿山企业、货运、客运等领域企业、单位使用氢燃料电池车辆,大型车辆每年最高补贴10万元。该市还成立2亿元规模的氢能产业基金,推动氢能产业发展。

  据了解,大冶市工业门类齐全,涵盖41个大类中的32个,“3+2+X”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氢能产业提供了肥沃土壤:千年矿冶留下的大量尾矿库、边坡地可建设光伏电站,为制氢提供廉价的绿电;庞大的废弃矿洞,可打造为岩洞储氢库,大幅度降低储氢成本;现有的矿区生产资源和运输需求,为大冶市氢能重卡、氢能矿山机械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,钢铁产业减排降碳要求,为大规模用氢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此外,大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,“氢化长江”大有可为。大冶东综合能源站作为湖北省首个“近零碳”综合供能基地,可为入驻的氢能公司可以提供广泛应用场景和巨大的承载空间。

  今年以来,大冶发展势头强劲。工业振兴蹄疾步稳,规上工业增加值、工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 13.8%、14%,长城汽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速超116%;“湖北氢能看大冶”声誉鹊起,该市成功纳入武汉都市圈国家级氢能区域试点。

  10月29日,大冶召开专题会议,锚定“聚力建支点、冲刺千亿市”目标,安排四季度攻坚任务,聚焦湖北武汉都市圈氢能试点,加快构建氢能“制—储—运—加—用—研”全产业链。

  大冶市委书记孙辄表示,转型时代,绿能促蝶变。从木炭到煤炭,再到天然气、氢能,每一次用能的革新,都推动了大冶产业的升级、城市的转型、社会的进步。这份“敢为人先、勇立潮头”的变革基因,正孕育着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。

  该市提出,到2030年,形成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集群,建成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基地,推动“矿冶之都”向“清洁能源之都”迈进,积极打造国家级绿氢示范标杆城市。

  大冶是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。近年来,瞄准未来赛道布局氢能产业,不仅推动产业链的快速扩张,更成为产业转型的关键抓手。

  过去是资源型的城市,在转型中也应该从“资源”出发,靠的是创新的能力、协同发展的格局以及可持续的思路。

  比如,大冶依托千年矿冶资源,把废弃矿洞改造成“地下氢库”,既减少相关成本又提升安全,更催生出发展新能源的地域空间,成为大冶独有的优势。

  产业链再延伸,大冶围绕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,上游招引绿电制氢及关键材料装备制造,下游拓展储能与应用场景,实现“绿色能源吸引绿色产业、绿色产业消纳绿色能源”的良性循环。

  眼下,大冶在矿山中推广氢能矿车,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应用示范抓手。在3至5年内,大冶需要加快构建一个商业闭环,实现氢能产业有序发展。

  长远来看,大冶要通过武汉都市圈国家级氢能区域试点,与武汉形成“研发在武汉、制造在大冶、应用在区域”的协同发展格局,共同构建一个充满了许多活力的氢能产业生态圈。